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园地 >> 优秀教师论文 >> 正文
王华-继往才能开来
来源:福州市艺术学校   2011-05-08 点击量: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它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八百年来,中国戏曲不断发展与革新,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形成为一种影响很大、极具特色的民族艺术。
 
从中专教育的来源、目的、培养对象和培养方式上看其基础性、继承性的客观因素:
 
1、  戏曲教育的来源
  认识一个事物就先要探探它的本源,翻开中国戏曲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戏曲尚未形成前,为继承和发展其艺术的组成部分,如音乐、歌舞、杂技、优戏等,民间就已有了教与习的活动,最早当属公元8世纪初,唐开元年间设立的“梨园教坊”。从此,戏曲的教习活动与表演艺术共同发展,随着社会的需要,专门培养龄童的”科班”也相继出现了.科班教育通常严谨规范,注重学徒的基础训练,采用以”继承优秀传统剧目”来使学徒达到掌握多种戏曲技能的教学方法,具有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性。因此,培养的人才往往功夫全面,比“手把徒弟”、“票友下海”等的教育形式进步了许多。可以说,“科班”是自近代以来造就戏曲演员数量最大、贡献最多的教育机构,从众多戏曲表演艺术家皆出于“科班”的事实证明,它对戏曲的继承发展起到了大的促进作用。
2、  科班教育与今日的中专教育的关系
  科班教育不仅是旧时戏曲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而且它还推动了戏曲教育的发展,它的传艺经验、改良尝试和培养效果都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中专教育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中专教育的前身是科班教育,即戏曲的中专教育是在旧时的科班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的是,现在的中专教育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废除了旧有科班教育的包身制和打骂体罚制度,制定了“普通培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在资金、师资、设科等方面都要优化于科班。但其专业培养却仍沿用了科班的方式,教育目的也与科班大同小异,都是为戏曲艺术输送优秀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继承昨日的精华,是培养戏曲事业后备军的基地,两者之间的重继承、重基础是一脉相继的。由此可见,中专教育的重基础性、重继承性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3、  从中专教育的本质看它的基础性、继承性特征
  戏曲的中专教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可以说是戏曲教育的唯一支柱。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戏曲教育也不断进步。1978年,中国戏曲学校扩大建制,改为全国第一所戏曲高等院校。这所戏曲在学的诞生不断提高、完善了戏曲的教育体系,同时也分离了一部分原有高年级中专教育的内容。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诞生更使戏曲艺术具备了复合型、创造型的人才。但是反过来讲,这也使中专教育的基础性、继承性特征更加突出。因为它已成为整个戏曲教育体系中的初级阶段。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继承”吧。“继承”即“依法承受”,“法”字大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戏曲规律”之意,二是“前辈成功创造的艺术成果”之意。因为戏曲是一门程式性、技能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它不仅本身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而且,它与中国许多技艺一样要依靠一代代演员的“肉身”承受才能得以流传。试想,如果没有戏曲演员的舞台表演,戏曲该如何发展?戏曲的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如无人“依法承受”的不断涌现,戏曲又怎么样走到今天?所以,初级阶段的“依法承受”是个必经阶段。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溜。学诗要先模仿继承,学戏也一样,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继承”可说是戏曲教育不可逾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