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园地 >> 优秀教师论文 >> 正文
蔡玉榕--试论戏曲进校园的双重功能
来源:福州市艺术学校   2011-05-07 点击量:
                      

                       
     去年年初,教育部出台了一项试点计划,在十个省市的中小学中,推广京剧进入音乐课程.在大中小学推广京剧以及地方戏曲教育,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 思想道德体系和文化体系的拓展和构建这一特殊的"瓶颈"阶段,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普及传统戏曲,应以此次京剧进校园为起点,让更多的地方 戏曲走进校园,推动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技术先进民族优秀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态势。
       一、中国戏曲发源于民间,形成于民间,盛行于民间,被称为“平民化的文化”。从原始社会的歌舞开始,经汉,唐到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融合,它囊括了融诗歌,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于一体,集审美,认识和娱乐功能于一身,继承了五千年中华文化之精粹,充分展示了中华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写意性和诗意化,它独具特色的唱,念,做,打等,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是在中国古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与此相应的重和谐之美,天籁之美的美学思想的观照下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样式。它在舞台上所展现的一切,无论是演员一举手一投足,还是高旋低回的唱腔行程,或是急缓相间,轻重有致的锣鼓点,都应和着人的生命内在节奏和情感的流动韵律。而演员在自由的舞台时空里,身与景随,情与景生,情景交融的唱做表演,充分激发观众的想象与之共同创造出来的美妙的艺术意境,更是戏曲所擅长。这种独树一帜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美学体系,是任何其它艺术样式都不能替代的,作为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和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责无旁贷。 
       二、网络时代,各种文化,新的娱乐形式如网吧,录像厅,卡拉OK,桌球室,电子游戏室等大量涌入校园,学生文化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许多内容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形式上具有强烈的商业色彩,格调上庸俗低下的社会文化冲击着我们的校园文化,困扰,腐蚀着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价值体系的坍塌,美丑标准的混乱等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要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
     当代著名美籍文化学者余英时认为:“今天世界上最坚强的精神力量既不是来自某种共同的阶级意识,也不出于某一特殊的政治思想,唯有民族文化才是最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中国戏曲在自娱娱人的同时,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历史知识,宣扬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
     陈独秀曾这样评价过戏曲:“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戏曲通过传颂英雄事迹,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通过演绎历史人物诠释传统道德观念。戏曲反映社会现状,反映民间心声,反映人民疾苦,反映剧作者对社会的反思。因此,戏曲对学生的民族精神,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教化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
    同时,戏曲对于历史情有独钟,一部戏曲即是一部中国历史。戏谚说“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戏曲槛联也说“载治乱,知兴衰,千秋业若亲目;寓褒贬,别善恶,万古纲长全在兹”。纵观戏曲剧目,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有所反映。“观戏如读书”,学生在欣赏戏曲剧目时完成对历史与现实的写照,多了一条接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捷径。
    戏曲演出犹如现身说法,活灵活现,其感人至深且快捷,它对社会的褒贬,不是抽象的推理和论证,而是艺术再现生活的本质,以独特虚拟性,程式化与写意性,形象地实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目的,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使学生在艺术享受中找到共鸣,感受到震撼,精神得到陶治。
    所以,戏曲的教育功能尤胜于其它艺术,将戏曲作为校园思想道德建设新的载体,充分发挥戏曲与生俱来的独特宣传和教化功能。推动地方戏曲进校园,就是通过依托地方文化优势,营造地方戏曲进校园,就是通过依托地方文化优势,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引导全体学生了解优秀民族艺术,陶冶审美情趣,全面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