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资讯 >> 正文
厚植红色基因 奏响时代强音|艺术学院《舞台声乐节目排演》专场演出圆满举行
来源:艺术学院   2025-11-06 点击量:

为传承红色文化、提升学生舞台实践能力,11月5日,艺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舞台声乐节目排演》课程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在校音乐厅精彩上演。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江柳青,外语商贸学院党总支书记林锦芯、小学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淑华等莅临现场观看指导,艺术学院全体师生观看了演出。

多元形式演绎红色经典,舞台呈现“有深度”

本次演出以“用歌声重温峥嵘岁月·用舞台演绎红色经典”为主题,通过9个精心编排的声乐节目,将音乐情景剧、歌剧选段、民歌创编等多元形式融为一体,深情礼赞革命历史中的家国情怀,充分展示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

专场演出以音乐情景剧《十送红军》的沉浸式场景迅速点燃现场氛围。表演者们身着朴素的红军服装,通过歌声与肢体语言再现了当年苏区百姓送别红军的感人场景。“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悠扬的旋律与细腻的表演交织,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深厚。

随后,《映山红》《三月桃花心中开》等经典歌剧选段接连登场。《映山红》以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为蓝本,表演者在钢琴伴奏下以清澈的歌声唱出对红军的期盼;《三月桃花心中开》则通过三位演唱者的默契配合,将长征路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娓娓道来;歌剧《江姐》选段《红梅赞》《绣红旗》更是引发全场共鸣——演员们以坚定的眼神、铿锵的唱腔诠释了革命先烈的忠诚信仰,当“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的歌声响起时,不少观众眼眶湿润。

除红色经典外,演出还融入了传统与民俗元素。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中,演员们以地道的唱腔和生动的对白还原了“阿庆嫂”智勇双全的经典形象;龙岩民歌《采茶扑蝶》则以器乐合奏与歌伴舞的创新形式,将欢快的民间旋律与灵动的舞蹈结合,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现场掌声不断。

教学相长赋能实践,学生主创“挑大梁”

课程负责人徐丽红副教授介绍:“《舞台声乐节目排演》是音乐教育专业核心实践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排练+演出’的全流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声乐技巧、舞台表现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本次专场演出的节目均由学生自主编导、排练完成,教师仅担任艺术指导。从选题策划到服装道具设计,从声部配合到走位调度,学生们全程参与,真正实现了‘做中学’。”

据了解,音乐情景剧《十送红军》的编导林安桐、麦雅婷为打磨场景细节,多次走访红色纪念馆收集资料;《采茶扑蝶》编导曾楚涵、简艺睫则创新性地将民歌与器乐、舞蹈融合,带领团队排练近两个月。

“最难忘的是大家为了一个转场动作反复调整,凌晨还在剧场对光。”表演者吴欣芸回忆道,“但当站在舞台上听到掌声时,觉得一切都值得。”

以美育人传承薪火,艺术教育活起来

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反响热烈。音教专业学生王同学表示,这些作品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不仅让大家掌握了歌唱技巧,也从中领悟到了歌声蕴含的精神力量。

目睹学生们从课堂走向舞台,运用专业能力讲述红色故事,声乐教研室老师们纷纷表示:“艺术教育‘活起来’了,作为教师,我们既感动又骄傲。”

此次演出是学院持续打造“舞台上的思政课”育人品牌的重要成果。今后,学院将继续以舞台为课堂,打造更多的“课程思政”精品,推出更多贴近时代、贴近青年的艺术实践活动,使红色基因通过艺术形式代代相传,让学生在淬炼技艺中坚定理想信念。


撰稿:徐丽红

摄影:黄晓琳

排版:宋立荣

审核:江柳青、徐青